大蒜,別名有胡蒜(崔豹《古今注》)、獨蒜(《醫普濟方》)、蒜、大蒜頭、葷菜等,由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內地,而且關於張騫將大蒜帶回內地的過程,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傳說。 救命「葫」草 據史料記載,公元前139年,張騫帶著100多人的隊伍和大批禮物出使西域,一路上風餐露宿,飽嘗艱辛,當他們進入了匈奴地界,還沒走多遠,他們就被匈奴俘虜。 當時由於水土不服,加上匈奴供應的飯食含毒,張騫一行有70多人都得了重病,渾身浮腫,腹瀉不止,20多人中毒身亡,張騫當時也得了重病,痛苦難忍。 但是張騫想起自己的使命還沒完成,淚流滿面的對其他兄弟說:「我們堂堂五尺男兒,怎能違背當初對武王的承諾呢,我們要活下來,一定不要辜負武王對我們的重託。」 於是他就帶領其他兄弟尋找可以充飢的東西,當在思考哪裡找得到食物呢,只看到房前房後到處是一墩墩的「野菜」,因為他們當時被扣在西域三十六國的狐胡國,所以大家叫它「葫草」。 但他們第一次見到這野草,不知道是否能吃,無奈之下,張騫對其他的兄弟:「與其挨餓等死,還不如先吃點「葫草」,減少挨餓之苦,再想其他辦法。」 帶「葫」回國 葫草」救了張騫以後,張騫被扣在匈奴十幾年裡,他一直把「葫草」帶在身邊,他覺得「葫草」就是自己的救世主,只要每天堅持吃上一口「葫草」,就會化險為夷。 公元前127年,張騫帶著心愛的 「葫」回國後,專門派人購買良田,請了當時有名的「田秀才」種植「葫」。 但由於北方天氣較冷,不適合「葫」的種植,所以產出的「葫」個頭較小,品質較差。不過物以稀為貴,由於當時他帶來的「葫」種子特別少,所以他把每年收穫的「葫」視為珍寶,只有皇帝才可以享用。 「葫」入金鄉 孝宣皇后,許平君(約前90年—前71年),昌邑(今山東金鄉)人,漢宣帝劉詢的第一位皇后,孝宣許皇后進宮以後,品嘗到用「葫」做的涼菜,口味非常獨特。 後來老家山陽郡(今金鄉)親戚許二進宮,許皇后為了顯示自己在宮中享盡一切榮華富貴,就說自己想吃兩頭 「葫」,讓侍人取來後,許皇后偷偷把這兩頭大蒜讓許二帶走,想讓山陽郡老家的人也品嘗一下這世間珍寶。 但老家的人怎麼能捨得去品嘗皇后親手賜給的「寶貝」呢?他們把這寶貝擺上大堂,每天祭拜。過了幾個月,他們發現這「寶貝」長出根來,許二一家人欣喜,認為神仙顯靈,「寶貝」願意在他們家生根發芽,他們的家族將會飛黃騰達。 許二認為:天地萬物皆土而生,故萬物才能昌盛,要讓這寶貝能長此以往在此安家,必須為它選一塊良田寶地。 許二當時也是山陽郡的大戶,擁有良田千頃,專門請來當時赫赫有名的風水先生,先生認為山之陽(今金鄉馬廟、魚山一帶)陽光充足,土地肥沃,風調雨順,最適宜「神仙」在此居住。 許二為此專門劃出良田百頃,舉行了重大的儀式護送「神靈」安家,請了當時最有名氣「土專家」來伺候這「神靈」,功夫不負有心人,這「神靈」在許二等人的精心呵護下,生長旺盛,次年竟結出比原來大數倍的「葫」。 「葫」與大蒜 飲水不忘挖井人,許二怎麼能夠忘記 許皇后的恩賜呢? 他帶上行李,騎上快馬把最新收穫的「寶貝」送到皇宮,恰巧許皇后正在吃午飯,許皇后看到老家送來的貢品個大皮白,高興地說:「這麼大,這哪兒是『葫』,像個胖娃娃。」 說著他隨口品嘗了一下,確實有「葫」的味道,再品一口,她覺得這東西汁鮮味濃、辣味純正、香脆可口,比「葫」口感好的多。 她一邊仔細回味那餘味未盡的香味,一邊笑著點頭說:「味道確實不錯!」 忽然,她轉頭問站在身旁的侍衛:「這東西叫什麼?」。 侍衛剛才看到許皇后吃到這貢品的表情,心想這東西肯定很好吃,看到這貢品的形狀,他正專心在算這貢品共有幾瓣,許皇后忽然一問,他沒有聽清,認為皇后在問自己在幹什麼呢,隨口回答:「算!」 「奧,這叫蒜,個頭真大,味道也好,這大蒜也給聖上嘗嘗,確實好!」 從此,宮中都管山陽郡盛產的「寶貝」叫「大蒜」。 山陽郡的人知道自己的「寶貝」被皇后賜封為「大蒜」,從此山陽郡的人都以「大蒜」為驕傲,更加細心呵護大蒜的成長,所以自今大蒜用漢字書寫的時候,仍有「葫」和「大蒜」兩種寫法。 大蒜的典故 大蒜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種調味品,也是一種食物蔬菜,但是很少人知道大蒜能夠養生以及藥用功效。 中醫有大蒜養生治病的妙方,那麼大蒜治病的原理依何而來呢?根據一些老中醫的說法,大蒜養生的妙用,早在古代就已被發現。 一些有名的大人物也有大蒜養生的典故呢! 大蒜是藥草世界的奇兵,古埃及人不僅膜拜它,還讓奴隸食用,以強壯身體,功效可說是千百種,從治療耳朵感染,到預防心臟病、癌症,肺結核等,不勝枚舉。 三國時期,蜀國軍師諸葛孔明為征服南蠻,率領百萬大軍南征,擒拿孟獲。 豈料,孟獲也非等閒之輩,他暗施毒計,把孔明軍隊誘至禿龍洞,此地山嶺險峻,道路狹窄,常有毒蛇出沒,更是瘴氣瀰漫,蜀兵皆染瘟疫.,幾乎不戰自潰,全軍面臨覆沒的危險。 孔明深知不妙,帶領兵將數十人前往陣地察看,見狀乃長嘆曰:「吾受先帝之託,興復漢室,大業未成,卻臨大難,何以報答先帝之恩?」說著聲淚俱下。 這時,一位老者伏杖迎面而來,孔明叩拜,以求解救之計。 老者道:「此地有啞泉、滅泉、黑泉和柔泉水,人若飲之,無藥可醫,又瘴氣密布,人若觸之,即刻致死。」 孔明嘆道:「蠻軍不滅,有負於先帝之託,不如死焉」說罷,欲投崖自盡。 老者急忙制止,授計道:「此去正前方數里,有一隱士,號萬安隱者,草庵前有一仙草名『韭葉芸香』,口含一葉,則瘴氣不染。」 孔明拜謝,依言而行,果真全軍平安。 孔明征服南蠻,凱旋回朝後,向一位老郎中求教,才得知「韭葉芸香」就是家喻戶曉的大蒜。 蒜(學名:Allium sativum),亦名大蒜,因出自西域,在中國得古名「胡蒜」。有「俄國人的盤尼西林」之稱。地下鱗莖味道辣,有刺激性氣味,稱為蒜頭,可作調味料,亦可入藥。 蒜葉稱為青蒜或蒜苗,花薹稱為蒜薹,均可作蔬菜食用。蒜為佛教、道教五葷之一,認為會引發情慾,不利修佛。 |